-
「流光」當代藝術聯展
8 January - 23 February 2022在走過將近12年的歲月後,安卓藝術將於今年冬天從和平東路喬遷至大直內湖一帶的台北畫廊區,新址座落於文湖街20號1樓(太陽科技廣場),展覽空間亦從現有的120平米擴增至超過300平米。而透過此次的空間升級,我們將和旗下將近30位藝術家們一起攜手前進,展現我們挑戰更大舞台,追求嶄新旅程的企圖、視野與能力。新空間的開幕首展「流光」於2022年1月8日登場,我們誠摯邀請您的蒞臨,和安卓藝術一起慶祝我們邁入安卓4.0的新開始。 「流光:當代藝術展」預計呈現21位藝術家的精彩作品,其中除了有安卓長期代理合作的藝術家外,亦將呈現多位首次於安卓藝術露臉的明星與新秀,展出藝術家包括賈藹力、于吉、傅饒、史金淞、鄔一名、石晉華、李明則、謝鴻均、楊世芝、黨若洪、林煒翔、楊立、李若玫、羅伯特・彼特班德(Robert BITTENBENDER)、布恩・卡路拜恩(Buen CALUBAYAN)、瑪莉娜・克魯斯(Marina CRUZ)、派翠西亞・伊斯塔柯(Patricia EUSTAQUIO)、儂那・凱西亞(Nona GARCIA)、安娜・瑪莉亞・米庫(Ana Maria MICU)、大卷伸嗣(Shinji OHMAKI)、瑞納斯・凡・德・維爾德(Rinus Van de Velde)等人。這些藝術家用繪畫、水墨、立體創作、裝置、觀念和行為藝術等各種不同的媒材與手法,表現出時間與空間的流動狀態,回應了此次的「流光」主題。 記得年輕時讀過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的一部短篇小說《流光似水》(Light is Like Water),書中講述一對兄弟在房間玩耍父親送給他們的「遊艇」,在室內沒有水的狀態下他們打破了客廳一盞燈的燈泡,讓清涼如水的金色光線像水一般地洩流出來,並且開始在這光流之上行船…而故事最終這對兄弟所放出的光竟幾乎淹沒了這座城市。這個以流動之光創造出的時空意象,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那種奇幻、浪漫、詩意和豐富的想像,對我而言即是藝術的核心。而對於流光的描述,在東方亦有深遠的傳統,蘇東坡在〈前赤壁賦〉中所提「桂棹兮蘭槳,擊空鳴兮斥流光」,同樣將船行之中的水波蕩漾、天上的月光和水面的映照倒影,描述地詩情畫意充滿想像。這是安卓藝術喬遷開幕展「流光」的主題源由,也是我們藉由21位參展藝術家作品中的流動與光,和觀者共同進行一場遨遊於真實、虛構、記憶、想像中的奇幻之旅。 展覽的多件作品聚焦於光的流變,其轉動與流變不僅顯現在時間的面相,也存在於空間的向度,大卷伸嗣的創作《重力與恩寵》透過轉動的光與影,引領我們進行一次全新的時空體驗與身體感受,讓我們在如同水波蕩漾的光影流洩中,感受生命的恩典與豐饒,以及人類世界的渺小。而同樣以光作為載體的還有謝鴻均的《記憶的皺褶IV》,如若大卷伸嗣的作品是一道不斷向外擴散的光暈,那謝鴻均的作品則是曖曖內含光的照向內心,用刻畫了日常故事的速寫稿件與過往的安卓歷史圖像,轉換重制再疊構出記憶與歷史交織的層次與紋理。這兩件作品成為安卓開幕的迎賓之作,將於展廳面向外界的透明空間裡持續地發光。 不單光影裝置呈現出似水流光,在展覽的多件繪畫中亦有對於光影與時空流轉的豐富詮釋,凱西亞2019年的繪畫《偶然的地景》,透過一種當代意識與東方哲思兼具的表現手法,以油畫創造出一面既對應克里斯托(Christo & Jeanna-Claude)捆包風格的地景,又含蓄表達出風景構成中的時間流動,觀念與手法皆有令人折服的新意。同樣長期在當代意識與東方美學裡鑽研的楊世芝和鄔一名,分別透過西方拼貼手法重構東方線性美學,或藉由影像式的構圖與墨色多層渲染烘托,革新了水墨語言與東方美學的傳統。而傅饒混融德國浪漫主義和表現主義風格的油畫《綠洲》(BAR),儘管以西方繪畫媒材為基底,但他自幼在中國積累的書畫養分,以及久居東德長年關注的跨文化議題,都讓傅饒的繪畫從另一個角度回應了當代與東方的混血狀態。而于吉融會西方雕刻的殘軀身體(torso)和東方佛像傳統的《石肉》,則以非典型的媒材與技法,翻新了當代語彙和東方精神兼具的新雕塑。 環繞展間的幾件大畫和立體裝置,亦以豐富的流動狀態帶給我們對於流光的不同想像。賈藹力的繪畫裝置《杜伊諾哀歌》(Duino Elegies),藉由水的液態、固態到氣態的變化,對應共產國度熟悉的列寧圖像,在水氣的流變中訴說一番為理想革命的浪漫情懷。而同樣的激情在菲律賓藝術家布恩・卡路拜恩拆解書籍元素後重組的裝置《激情與革命》中亦顯現出來,卡路拜恩將《激情與革命》一書的文字編織成吊床,結合轉譯、勞動表現與療癒的過程,用「革命」、「去殖民化」、「光明或覺悟」等關鍵字出發,匯集成一件充滿表演性、雕塑感以及觀念的創作,並於其中讓我們學習接納烏托邦主義下的歷史失敗與被殖民的過往,重思我們自身的定位與處境……而石晉華的《走筆#171》(Pen Walking#171),用閃爍波光瀲灩的水平線條構築一面海洋般的意象,與比利時藝術家瑞納斯・凡・德・維爾德用素描刻畫抽象表現主義畫家瓊・米契爾(Joan Mitchell)充滿動態的作畫現場《法律第127條:「如果任何人『把矛頭指向』一個姐妹」》,再到台灣年輕女性藝術家李若玫的作品《剩餘的風景–根》(Landscape Remain- Root) ,共同串接出展場裡圍繞線性美學發展的多重對話,並將我們從線條的流轉中進一步地引入空間與光影的迴旋裡。繼續 -
「造夢者」 安卓藝術十周年特展 I
8 February - 7 March 2020「造夢者」一展匯聚了東、西方與老、中、青等多元世代的藝術家,展出者包括有大師級的羅培茲(Antonio López García, 1936-)、基佛(Anselm Kiefer, 1945-)、中生代裡受到國際肯定的沙拉(Anri Sala, 1974-)、新生代葡萄牙藝術家João Gabriel,以及亞洲當代藝術家中備受推崇與期待的梁紹基、陳彧君、孫遜、于吉、林奧劼、大卷伸嗣、Marina Cruz、Nona Garcia等人。展出的作品半數借展自長期與安卓合作的藏家,另一半則為安卓十年來的典藏精選,展品包含繪畫、裝置、雕塑、錄像和複合媒材等多元形式的創作。 作為當代寫實繪畫的巨匠,羅培茲的素描、油畫和雕塑對西方寫實藝術的傳統帶來一種深度的革新,這不僅顯現於其繪畫中的超凡寫實能力,更重要的是藝術家透過一種寫生觀察的方法,在長時間的專注和描繪中凝結創造出畫面一股深度的精神性和魔幻般的感染力量,而他油畫中混合了四季變化的溫度和色彩更往往將時間與流動性帶入了看似靜止的畫面,達到前人未有的成就。相較於羅培茲一生待在家鄉用藝術創作來傳達他對家人、朋友和故鄉的愛,出生於德國戰敗時的基佛,則命定地用一生來反思兩次戰爭的歷史傷痕,透過史詩般的作品不斷提醒著人類命運和歷史的悲劇。 和基佛同年出生的中國藝術家梁紹基,把藝術與修行結合,他常以蠶的生命歷程為材料,作品在濃厚的道家思維中詰問起生命的始末和起落。而別於前述的重要藝術前輩,展出的新興和中生代藝術家們的創作,則普遍明顯地趨向自我呈現或個人生命的追溯, João Gabriel、克魯斯、陳彧君三位藝術家,分從個人身分認同、家族記憶的回溯與再生、故園家鄉的歷史考掘發展而來的藝術內容;沙拉、孫遜、賈西亞在錄像、動畫、木刻版畫的多元形式中演繹出的影像質地,以黑白色調構築出一幕幕的影像詩篇。而于吉的雕刻作品《石肉》或大卷伸嗣的裝置《迴響–水晶系列》,更在雕塑傳統中嘗試了材料和技法處理上的創新,為造型觀念的演繹和空間對話帶來新的突破,也為立體作品開創出一種新的形式。繼續 -
採硫日記.上卷—于吉個展
7 - 24 January 2016安卓藝術於2016年1月7日至1月24日舉辦于吉個展「採硫日記.上卷」。本展也是于吉繼2013年「切膚」之後,在安卓舉辦的第二次個展。繼續 -
ReVision 2 安卓藝術五周年特展
12 June - 25 July 2015五周年特展—ReVision 2展出安卓藝術合作的國內外藝術家作品,進一步展現安卓跨越五周年後的新面向,參展藝術家有李明則、石晉華、劉文瑄、鍾江澤、于吉、大卷伸嗣(Shinji OHMAKI)、維特.貝拉諾(Victor BALANON)、派翠西亞.伊斯塔柯(Patricia EUSTAQUIO)及于一蘭(YEE I-Lann)等人,展出作品多為藝術家最新創作。 身為台灣中生代重要的藝術家,李明則1996年於台北市立美術館推出個展「台灣頭.台灣尾」,隔年並於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中展出。他的創作雜揉了現實生活所見所感、廟宇彩繪的圖法佈局以及章回小說的敘事氛圍,以一種神話般的手法展現常民文化豐富的層次深度。展出作品《通天山水》,以水墨長軸的形式,鋪陳出關於現實與精神生活、穿梭於人間與信仰之間的思考與對話,層疊綿延而上的人間景色,訴說著一方遠離塵世糾紛、逍遙於山水之間,隱逸自得的人生風景。 石晉華的作品《菩提樹下的玄武岩》拓展了藝術家2010年的創作計畫《台北的X棵樹》及《X棵菩提樹》。在2010年於高雄市立美術館種下《X棵菩提樹》計畫裡的第一棵樹五年之後,石晉華以拓畫的方式在宣紙上留下伴隨這棵樹的玄武岩,並抄寫Leonard Cohen所演唱的《A Thousand Kisses Deep》歌詞,映照出面對人生道路中跌宕起伏的心境。 向來對於影像有著靈敏感受力的維特.貝拉諾,新作《失樂園(向柏格曼致敬)》三聯作取材自瑞典導演英格瑪.柏格曼(Ernst Ingmar Bergman,1918-2007)信仰三步曲:《穿過黑暗的玻璃》(Through A Glass Darkly)、《冬之光》(Winter Light)及《沉默》(The Silence)。透過篩選、再現經典電影中的象徵性視覺構圖,貝拉諾將這些圖像加以轉喻,賦予新的延伸意義。同樣對於既存圖像的重新詮釋,鍾江澤更為依靠直覺與不可預知的偶發靈感,《荒謬記憶—擲鐵餅的人加上十字架上的耶穌》裡,他將人們集體意識中已然熟知且源自不同文本脈絡的兩個圖像:擲鐵餅的人與十字架上的耶穌,加以解構、破壞與融混,重塑出一奇異的圖像與需要重新詮釋的意義,而無論是集體或是個人對過往的記憶,不總是充滿了似是而非的錯置? 劉文瑄為安卓的一樓展場量身進行了「移轉地景」系列的最新創作《移轉地景V》,結合攝影與空間裝置,透過平面與立體維度的對話,移轉我們對於圖像的認知與視野。另外,派翠西亞.伊斯塔柯及此刻正於東京森美術館「Simple Forms: Contemplating Beauty」一展中展出的大卷伸嗣皆有新作於ReVision 2中亮相,展覽同時將展出于吉與于一蘭的精采作品,揭開安卓藝術下一頁精采的篇章。繼續 -
「切膚」于吉個展
13 April - 19 May 2013安卓藝術推出上海藝術家于吉在台灣的首次個展「切膚」,就如同春天裡蘊含的蓬勃生命力一般,于吉藉由創作積累日復一日的勞動過程,堆疊出富含溫度、手感與細膩情緒的立體作品。在這個展覽中,于吉選擇透過創作及其過程,反覆思索,找尋自身的肉體、精神,以及所處的世界;對她而言,創作是種勞動,是種探尋,最重要的是,帶給自身「切膚的感受」。所謂「切膚」,是不過度執著於人體細節的刻畫,也不究其解剖生物學上的正確性,而是忘卻理性,並將作品的內涵及意義交由觀者詮釋,藉由作品激盪出屬於自己的生命體悟。在此次台灣首展中,于吉除了落實她創作中一貫轉化身體經驗的核心思想外,更進一步尋求與在地文化的交流與連結,4/3-4/12的在台期間,她將於安卓藝術進行現地創作計畫,融合過去經驗與當下互動,激盪出更精彩的火花與對話。 大陸策展人盧迎華曾於文章中這樣描述:「對於于吉來說,製作作品本身就是一種體悟藝術、挖掘藝術與自我關係的過程。這不是什麼觀念策略,而是一種必要的實踐和反思過程。就像養育嬰兒的人需要規律性的日常生活一樣,于吉的藝術實踐採取了最為基本和非事件化的方式重複進行,不顯眼,但卻非常必要。」于吉不僅將藝術當成志業,更進一步落實把事物轉化為生活的身體經驗。這次藝術家從最根本的人體出發,完整地梳裡與展出一直以來在她創作中隱匿但是非常不可或缺的一環。于吉的身體系列解構了生物學的型態固化,不再只關注人體外型的再現,她要探尋的是身體的缺口與不完整,以及由於那些缺口轉化而出的強大生命能量。 除了身體系列外,迄今藝術家以蠟創作的5件作品將首次曝光,取蠟的柔軟與質韌,對比于吉作品中一向表彰的漫長手工勞作特性,創造出迥異有趣的對比與不協調。而蠟作為天然材料中如此貼近肌膚特性的一方,卻被刻意包裹封疊於你我熟悉的形體內,有形無形的與身體的部份形成了對抗,作品與作品間互取其自然天性的不足,於藝術介入後產生相互彌補與對話改變,如同生活與自我實踐過程一般,充滿了不可預知的趣味與缺憾的美好。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