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家報導|石晉華 行路人生
November 25, 2023 「行走」是石晉華創作中最重要的形式。由於患有第一型糖尿病,對身體各方面的監測及調控,成為石晉華日常裡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起初是為了維生,但後來這樣特殊的生命經驗卻讓他理解了身體的無常,也意識到身體可以是一工具,藉著它是有可能累積並實現精神上的鍛煉。於是便以身體為工具,綜合哲學、美學、藝術形式等面向的考量,行為藝術家執行著自訂規則的行為。無論是走筆、走鞋,或持墨缽而行,一次次規律往返的行走中,記錄下身體、時間、生命與輪迴,行者所行皆為其命,所持皆為其心,藝術家亦在和媒材共同行走的過程中與作品的天命合一。 ___ 問:你如何看待身體的療癒與藝術創作之間的關係? 答:前陣子,大姐找到了我小學一、二年級的日記本,裡頭寫著我希望將來能做個畫家,但我真忘卻這事情。直到我17歲確診第一型糖尿病,因為想弄清楚未來要走哪條路,才重新進到畫室學畫。學了半年後,我就和老師說,我想要考美術系。 藝術像是救生圈,身體的病不會好,所以我藉藝術抒發心中的苦悶與困惑。這在創作的出發點上就比較嚴肅,是面臨了一個生命的困境,所以不得不面對生命無常的存在與人生的意義價值這樣根本性的問題。我所追求的藝術不是依循某個理論發展的,我不認為藝術自身在其學科裡有所謂進化的過程,那是為藝術而人生。藝術是在個體意義下,幫助人表達、釐清思想與情感,它是為人生而服務。 問:你怎麼決定一項計畫型創作的發展規模?哪些是你創作時重要的考量? 答:由於絕大多數的觀眾不在行為的現場,而是於未來透過文件,知道曾經發生的事情,因此在計畫執行外,計畫如何被記錄、文件(document)的集結與呈現,都是需要考量的要素。藝術史上如杜象(Marcel Duchamp)這樣的前輩留下的脈絡十分模糊,以致我們對他的藝術,在解讀時常只能臆測─或許他有意如此─但我卻希望能將作品脈絡精確地置於我作品的文本當中。既然決定要做得和前人不一樣,可又不能確定最終要如何收拾,以〈走鉛筆的人〉為例,在進行之初,我心裡還是有點迷惑和恐懼,我也沒有預料到它會花上20年的時間。 在如此長時間的執行之中,有那麼多的行走,我應該怎麼記錄?我不認為觀念、行為藝術應該拋棄人類審美的天性,我希望我的語言盡可能地準確並富有為美學服務的美感。當時,我盡量留下所有工具、材料和影音:包括固定身上裝備的膠帶、鉛筆屑、削鉛筆機、延長線、錄音機、卡帶、幻燈片、那些木板牆,錄像、靜態影像等廣義文件,再加上文字紀錄。通常行為藝術家會自訂規則,這些規則的訂定很重要,其中包含著作品的哲學與美學意義,但最後如何呈現於世人、他們能從中讀出什麼,是藝術家在藝術語言上要注意,也是可以控制的。 問:為何會有〈墨行〉這件有別於「走筆」系列的作品誕生? 答:〈墨行〉和過去的作品還是有關,行為還是走路,只是這次端著裝滿墨水的缽取代鉛筆。它的靈感源自《修行道地經》中的故事,國王為了試煉一名臣子,要求他持一缽油,從京城北門走到南門,過程中一滴油都不能溢出,否則劊子手會將他的頭砍下。大臣的家人在一旁哭哭啼啼,他經過市場時眾人在嘲笑,一路有美女路過、有喝醉的大象狂奔⋯⋯,最後他成功了,由於極度專注,全然不知持缽之外發生的事。 一聽到故事中端著油缽走路,我就覺得這整件事很行為藝術。我後來將油換為墨,往復行走在一條白布上,每當墨水溢出,就以清水兌入,直到整缽墨變為清水時,這個行為就結束了。其實,無論是持油缽或是持墨缽的人,他端著的、專注的不是墨或油,而是自己的心。一路的溢出如同惡行與妄念,落地為業,但經過不斷拉回的專注、懺悔、兌水,總有一天,我的缽─我的心─是可以淨化的。 問:「行走」這件事在你人生的不同階段,本質意義上是否有變化? 答:我早期畫了很多夜景的素描,因為晚餐飯後我習慣散步,行走有助血糖的降低,散步時我會觀察、記憶我看到的與感覺到的,那些畫像日記,每天畫,有時上面寫很多字,散步與繪畫是我整理、鍛鍊自己的方式。〈走鉛筆的人〉與〈走鞋〉的走路就不一樣了,走路是我藝術工作的形式,觀念與行為的框架已經定下來了,身體就是個工具,我只要照規則走,留下文件紀錄即可。雖然如此,但〈走鉛筆的人〉和〈墨行〉的行走還是具有精神性的可能。而在「走筆」系列的行走,鉛筆是主體,我是一個偕行的夥伴、助手,在一張紙上走完鉛筆,全覽它一生的生命歷程,我們看到筆跡與逐漸削去的身體。如果是轉山類的走筆,等於是這支鉛筆的朝 聖之旅,風景即是朝山的步履與禮拜,一個生命走向它心靈的聖山。我還替它們做了文件,有主人翁、時間、地點、旅行日誌、偕行者。 問:你從走路這個行動出發,當你沒有在行動、「靜」下來的時候,你做些什麼? 答:我按《地藏經》說的,每日持念「南無地藏王菩薩」千遍以上,持續千日算一個階段,我做這個誦念菩薩名號的功課。父親往生時,我也替他誦《地藏經》,在念完一部《地藏經》時,畫一遍地藏菩薩。念到第108部,我在那張紙上畫了108遍的地藏菩薩,經過多次疊畫下菩薩暗沉下來。這畫其實很苦很沉重,但一尊本來懸在空中的菩薩,最後祂站到了地面。我對菩薩感到很深沉的感召和踏實。... 繼續 -
「她・回神後語」謝鴻均個展將於12月2日登場
November 22, 2023 安卓藝術很榮幸於2023年末推出藝術家謝鴻均在畫廊的第四場個展「她・回神後語」,呈現其近年涵蓋油畫、素描和複合媒材的最新創作。展覽將於2023年12月2日至2024年1月12日之間舉行,並於12月2日星期六下午3點舉行開幕酒會,我們誠摯邀請您的蒞臨。 身兼女兒、妻子、母親、學者與藝術家等多重身份的謝鴻均,在長年的創作經驗和觀察研究中,深度地挖掘與擴展了女性生命的主體性,她通過藝術創作中的多重媒材交疊、碰撞產生的互文來詮釋女性意識,投射出女性在社會中的碰撞掙扎,展現女性生命所蘊含的豐富意識和強大能量。近年的藝術探索中,謝鴻均更著重於捕捉周身環境中對立的現象及其反映的生命意涵。在土耳其的一次攀岩中,藝術家的身體在與沙石泥土的碰撞中力量枯竭,在恍惚之間魂飛物外,恍若穿越時空地見到柏拉圖寓言所述的洞穴中的虛影,洞悉了真實與虛妄的近在咫尺,自我與萬物的遙不可及。此種體驗讓藝術家在紛繁複雜的外界環境中,靜心體會到如進食、呼吸一般基本的生命體驗帶來的救贖之感;在凡塵紛擾之下,於一呼一吸之間捕捉到聚焦與恍惚,熱情與淡漠之間的轉念。 「她.回神後語」 謝鴻均 展覽時間|2023年12月2日 – 2024年1月12日 開幕酒會|2023年12月2日(六) 15:00 繼續 -
「撫平海浪」德拉戈斯·巴迪塔個展將於12月2日登場
November 22, 2023 安卓藝術非常開心於2023年末推出羅馬尼亞藝術家德拉戈斯·巴迪塔(Dragoș Bădiță)的台灣首次個展「撫平海浪」,呈現巴迪塔對意識流動性的獨特探索。展覽將於2023年12月2日至2024年1月12日之間舉行,開幕酒會訂於12月2日下午3點舉辦,藝術家將出席展覽開幕,我們誠摯邀請您的蒞臨。 在「撫平海浪」一展中,德拉戈斯·巴迪塔深入探討了存在的核心本質,將焦點從有形的物體轉移到定義我們生命的無止盡意識流之上。他咀嚼反思時間的短暫性,強調我們生命經驗裡轉瞬即逝與持續變化的本質。這般探索令藝術家畏懼的同時又感到無限自由,彷彿在缺乏堅實的地面基礎上放任水波舞動流竄,最終匯於展覽體現出他創作所追求的核心價值,並以扣人心弦的故事結構呈現在觀眾面前。藉由細膩的纖細畫,巴迪塔努力凝結特定存在的形狀,像是把反覆擊打海岸的潮汐一一塑型。這些繪畫與散發催眠氣息名為《無盡》的動畫並置陳列,在影像循環播放中,岩石漸變為城市,冰川幻化成床上的親密情侶,沉默的花朵變身為霧中的山脈,引領觀眾進入多維的意識時空。繪畫和動畫之間的靜態與動態對照,暗喻出藝術家在努力捕捉消逝瞬間的失落時,依舊堅定探索的意志與精神。 「撫平海浪」德拉戈斯·巴迪塔個展 展期|2023年12月2日-2024年1月12日 開幕 酒 會| 2023年 12 月 2日(六) 3:00 pm 繼續 -
藝術家動態|謝鴻均個展「記憶皺褶:陰性空間」於清華大學總圖書館藝想空間展出
November 4, 2023 清華大學圖書館邀請藝術家謝鴻均展出個展「記憶皺褶:陰性空間」,謝鴻均的創作開展於生命經驗,延伸個人哲思與辯證,匍匐於生命課題,並以女性命題為視角,引出巨大的創作能量。她在身兼女兒、妻子、母親、學者和藝術家的多重角色裡,一步步地匍匐前進並從中汲取養份,作品以層疊交融的圖像與豐富的互文指涉展現出女性生命的巨大能量,同時對身體與女性意識提出深度地觀察與詮釋。 她的創作涵蓋了素描、油畫、複合媒材與空間裝置,在顏料與碳筆的描繪擦抹中,為繪畫留下素描性的線條,也為素描留下繪畫性的筆觸,將繪畫與素描兩者的交融發展出個人的視覺語彙。其中特別展出 《記憶的皺褶I空間對話》和《陰性空間—未能完成篇》,呈現記憶的皺褶和陰性空間之間的對話。 關於謝鴻均 1961 年出生於台灣苗栗的謝鴻均,1984年自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業,1989年取得美國紐約普拉特藝術學院藝術創作碩士,1995年又獲紐約大學教育學院藝術創作博士,現職國立清華大學藝術與設計系專任教授。謝鴻均經常受邀於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臺北當代藝術館展出,作品受國立臺灣美術館、臺北市立美術館、高雄市立美術館、國立歷史博物館、藝術銀行、澳洲白兔美術館等機構所典藏,為台灣藝壇中的女性代表人物。 閱讀更多 謝鴻均「 記憶皺褶:陰性空間」 展覽期間|2023.09.13 (Wed) - 12.31(Sun) 展覽地點|國立清華大學總圖書館 5F - 6F 藝想空間 繼續 -
藝術家動態|傅饒參展密爾瓦基美術博物館「50 Paintings」展覽
November 3, 2023 藝術家傅饒參展密爾瓦基美術博物館「50 Paintings」展覽,於 11月17日正式開幕。 「50 Painting」展示了50位國際藝術家在過去五年內創作的作品,突顯了當代藝術實踐的趨勢。作品包括了Amy Sherald、Cinga Samson、GaHee Park、Nicole Eisenman、Cecily Brown和Peter Barrickman等藝術家的繪畫,呈現出繪畫持續的重要性和美學多樣性。50件作品表現多種不同的繪畫方法。作為一種形式、一種語言和一種實踐,繪畫聚焦與審視當代藝術家運用的多樣觀念和手法。本展提供觀眾50個獨特的機會,體驗由當代藝術家想像力所形塑而成的古老藝術形式,而他們也正在開創繪畫的未來趨勢。 「50 Paintings」由當代藝術策展人Margaret Andera和藝術家、策展人、芝加哥藝術學院皇室藝術教授兼繪畫系主任Michelle Grabner共同策展。 閱讀更多 「50 Paintings」 展期|November... 繼續 -
藝術家動態|安娜.瑪瑞亞.米參展羅馬尼亞國家當代美術館「Puls 21. 2020x2022 MNAC Art Acquisitions」展出
November 3, 2023 安娜.瑪瑞亞.米庫的作品《workers, will still be ... to stay》被加泰羅尼亞國家藝術博物館收藏,現於羅馬尼亞國家當代美術館的聯展「Puls 21. 2020x2022 MNAC Art Acquisitions」展出。植物和工作室常出現在米庫的繪畫中,畫面中窗外的日光照進室內,在狹小的空間中植物以自由的姿態生長著,充滿日常的生活感,從靜物透露著藝術家的私密情感。 閱讀更多 聯展|Puls 21. 2020 x 2022 MNAC Art... 繼續 -
展覽報導|以凝視每一道水紋的心,觀見亙古河川的壯闊 — 安卓藝術「燃燒的圖像:傅饒」
November 1, 2023 文|今藝術 嚴瀟瀟 河流與平原皆為圖像, 雖已破裂,亦更明亮, 生命的溫柔猶存,城市的寬闊顯現於廣大莫測的遠方。 —賀德林(Friedrich Hölderlin, 1770-1843) 〈冬之一〉 安卓藝術為傅饒舉辦的個展「燃燒的圖像」,是繼2019年關渡美術館大型個 展「光年」之後,這位旅德藝術家在臺灣第二次具規模的作品展。出生並成長於中國,後移居德國東部文化重鎮德勒斯登二十載,傅饒的生命閱歷與藝術養成自然不脫跨文化脈絡的間隙與張力,然其多年來其深沉而熾烈的繪畫風格已超越東、西文化的二元之分,自成—格。 得益於早年所受的書法訓練,傅饒至今都在作畫時留意手、腕、筆配合呼吸的律動,讓作品與身體、精神之間維繫敏銳的連結。他到德國後浸淫古典繪畫大師原作,對古典藝術尤其浪漫主義產生深刻體驗,也在—定程度上受宗教繪畫潛移默化的影響,尤為特別的是兩年藝術心理學的硏習,都使之在創作生命中置入強烈的哲學式自省傾向。這種自省既是個人的,也關乎人類、乃至生靈蕙物的整體命運,其作品中所涵納的神話傳說氣息,也在在以「原型」之態展現,畫面中混沌與清晰此起彼伏,—條條向內的精神溯源之路若隱若現。傅饒筆下對人物面部表情的模糊詮釋,—方面流露出身分讓位於普世原型的隱喻, 另—方面也因其受兒童繪畫的影響, 寥寥幾筆就逼近精神之本質和本真。 儘管如此,傅饒作品畫面的—大源頭依舊是其日常生活的片斷,及加諸於之的層層藝術加工,他孜孜以求地透過色彩、結構等繪畫元素,將精神性內涵更為清晰地袒露在畫面中。早年他曾歷經過媒材上的多元探索,醬油、瀝青都曾為其所用,近年來他則力圖擺脫媒材之限制,專注於繪畫性的表現。此次展覽—隅,可見幾件傅饒作於2017至2018年間的作 品,可謂接下來幾年內—系列厚積薄發之作的雛形。同區展示的紙上作品似為草圖,卻更多地是日常累積之資料庫, 並不完全對應至後續完成的作品。傅饒創作時不預設框架,專注於啟程後冒險的過程,也視其間的錯誤為必然,無數次的修改,生命的堆積留痕不時透過薄薄的顏料層而流露出來。 傅饒, 白馬湖, 油彩丶畫布,... 繼續 -
藝術家動態|大巻伸嗣於日本國立新美術館舉辦個展
October 27, 2023 日本當代藝術家大卷伸嗣將在日本國立新美術館舉辦他的最新個展《Interface of Being》。大卷伸嗣擅長將藝術與空間結合,展現對時間流逝的深刻感悟,並帶有對社會的溫暖關懷,他的作品突破傳統藝術表達形式,凝聚藝術與科技的融合。在《Interface of Being》個展中,他融合了空間、光影、聲音和視覺效果,透過裝置還原和重塑人們對於感官經驗的認識,以獨特而精緻的美學形式,將時間的存在與消逝轉化為作品的一部分。 1971年出生於日本岐阜,1995年畢業於東京藝術大學,大卷伸嗣的藝術創作獲得了廣泛的讚譽和認可,他的作品曾榮獲諸多國際獎項及肯定,並獲得眾多機構收藏如,日本岐阜縣美術館、金澤21世紀美術館、松本市美術館、韓國現代藝術博物館、台灣國立台灣美術館、UBS瑞士銀行、澳洲白兔美術館等知名機構收藏,享譽亞洲當代藝術領域。 歡迎點選閱讀了解藝術家資訊 閱讀更多 《Interface of Being》大巻伸嗣個展 展期|2023年11月1日至12月25日 地點|日本國立新美術館 The National Art Center Tokyo 繼續 -
《高枕無憂的你》黨若洪個展 榮獲第21屆台新藝術獎年度大獎
May 27, 2023 「台新藝術獎」 由台新銀行贊助支持的「台新銀行文化藝術基金會」所創設,同時觀照視覺、表演與跨領域藝術類的創作,開啟了國內、外藝術獎項頒發之先河。很榮幸 藝術家黨若洪 2022年11月12日至12月24日於安卓藝術舉辦個展「『高枕無憂的你』從瘟疫到戰爭:關於災厄如慶典的一魚兩吃」個展榮選 第21屆台新藝術獎「 年度大獎」。 年度大獎得獎理由: 黨若洪的畫作以純熟的藝術表現,敏銳洞察小市民的日常生活與災難的距離。他獨到詼諧的美學政治,使這距離近得像一齣荒誕劇。在瘟疫與戰爭中,正常生活突然消失,是這幾年全球共同面對的處境。藝術家運用酣暢的繪畫語言和隱微的敍事性,加上混沌奔放的筆法,夢幻和真實交錯的場景,歡快與憂鬱並置,鮮亮與灰暗重疊,令這些作品直接擊中人們心中不願正視的憂慮和恐懼,呼喚對時代的關切,這正是當代藝術的核心責任。評審希望,很多年以後,人們回顧這一屆台新奬,會從黨若洪的作品中,看到這個時代的幸福和危難。 繼續 -
藝術家動態|李明則重要作品「四十而不惑」於高美館展出至2024年
May 13, 2023 李明則重要作品「四十而不惑」正在高雄市立美術館301-305展覽室「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展出。「南方作為衝撞之所」為「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以1970至90年代間「大高雄藝術」發展為主要研究對象,超過一百組件的藏品、借展作品與文件,帶我們重回那段從戒嚴走到解嚴,處於壓力鍋沸騰極限前的增溫與開鍋後乍然釋放的年代,探看一群在戒嚴與解嚴、本省與外省、本土與國際、創作與現實夾縫間,不斷吸收新知、反省辯證、尋求同儕認同與存在意義,並積極開創自我語彙的藝術家們,如何用創作來「衝撞」家庭、政治、社會、歷史、文化、語言等制約,找到了自己在時代中「發言」的方法。 多元史觀特藏室二部曲:南方作為衝撞之所 展期|2023年2月25日 - 2024年9 月8日 地點|高雄市立美術館301-305展覽室 繼續 -
安卓藝術正式獨家代理台灣藝術家周楷倫
May 5, 2023 我們很開心地宣佈,自即日起正式獨家代理台灣年輕藝術家周楷倫。26歲的他,現就讀於國立臺灣藝術大學美術學系碩士班, 是畫廊至今展覽和代理過最為年輕的藝術創作者。 以繪畫與攝影為主要創作的他,經常透過影像的取材和手段來發展繪畫,在攝影和繪畫間的往返中尋找新的可能,進行當代視覺影像與繪畫的討論和思索。身處碎片化的時代,周楷倫的創作彷彿在影像的片段中建構整體;轉化源於意識的攝影,交織對網路上「自然」出現的素材描繪,他的作品映射出精神的輪廓,與專屬於青年世代的自我存在狀態。 2023年以油畫作品《無題》獲得第五屆藝術台北新賞獎(ONE ART Award)優選。 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