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識流策展論述

Simona Vilau / 策展人

安娜·瑪瑞亞·米庫(Ana Maria Micu )與卡塔林·皮特里瑟(Cătălin Petrișor )來自羅馬尼亞,他們作為創作夥伴已有十餘年,他們相互合作卻也同時為獨立的創作個體,並藉由繪畫發展出一種互補協作的方式來表達對於現實世界的感知。他們自願與混亂且分散的羅馬尼亞藝術圈切割,選擇在陽光明媚的小鎮克拉約瓦(Craiova)居住與創作。在那裡,他們只擁有自身與創作,並小心地維護著神聖的個人密境,對於現實獨特性以及個人思維感性恆變性,他們抱持著強烈且複雜的迷戀,在哲學意涵中稱之為神祕客體(mystère des objets)。

 

本次展覽的概念是一個相對抽象、矛盾的實驗,兩位藝術家基於個人不同的視覺詮釋,想像自己在暫時失明的狀態下,被純粹的慾望驅動,記錄在過去某個特定時間點的記憶,但同時加諸了因距離而模糊的情感詮釋。在藝術的表現上,失明性的狀況近乎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於1890年創造出來的意識流敘事模式[1],那是一種常見於現代文學著作的敘事手法,例如維吉妮亞‧吳爾芙的《戴洛維夫人》(Mrs. Dalloway)、詹姆斯‧喬伊斯的《尤利西斯》(Ulysses)最終章與威廉‧布洛夫《赤裸午餐》(Naked Lunch)。
 
藝術家透過用類似的詮釋手法來強調客體的各種面向,所有情緒與意識的流轉也因此完全地與周遭現實環境尖銳又具有暗示性的描述相結合。有了這個簡單卻深入的方式,客體的神祕性自然地展現於不明自清的事實裡,愈發使人想要深入探索。展覽的創新概念在於作品的呈現是從單一創作者的記憶出發,卻發展出情感並列的狀態連結,以及兩個個別影像間的物理疊加與拼鏈。正因我們無法確認哪個現實畫面是我們所處的當下,所以圖像中所探討意識正是充滿趣味,呈現了所謂平行現實的當代概念。米庫與皮特里瑟藉由一系列的平面作品,呈現平行現實世界與那些闖入他們熟悉環境的陌生怪誕客體,進而探索內在的自我。短暫失明只是一個選擇性的問題,而非一個不受控制,令人沮喪的事實。您只需選擇你想要看到的。
 
在持續改變的框架下,尤其在60、70年代迅速發展的影像寫實主義(Photorealism)以降,繪畫逐漸向形式的正確性與極盡保真之責的方向發展,許多藝術家的靈魂為了保有一個對立與低微攻擊性的現實,長時間壓抑了自己所有的情緒表象。為詮釋鮑德里亞(Baudrillard)於1981年的著作《擬仿物與擬像》(Simulacra and Simulation )中闡述的論點,這裡表現的是去模擬一件從未存在過的事件,使之如可見客體的樣貌般出現於二維的畫布之上。
 

米庫與皮特里瑟互補的繪畫作品中的每個客體都與他們息息相關,借代且象徵了他們生活的部份片斷,所有的主體與客體在他們兩人建構的世界中是如此和諧的存在,與時間一同向前邁進。

 
 

策展人簡介

Simona Vilau(1983-)是一為策展人與藝術評論者,目前工作與生活於布加勒斯特(Bucharest)。過去幾年中她參與許多的藝術項目,包括策展、研究以及自己和藝術家合作的項目。同時她也是羅馬尼亞網上平台Artbank的創立者,並且從事關於羅馬尼亞當代藝術中暴力圖像的博士後研究。



[1]意識流(stream of consciousness)是心理學的專有名詞,是由功能學派學者William James所提出,創造意識流這個名詞主要是針對Wundt的結構學派提出反駁。

意識流原是心理學上的名詞,運用於文學,指的是一種寫作技巧,它泛指一種心靈活動,指未形諸於語言之前,人的心理意識像瀑布般流動。運用這種技巧寫成的小說,稱為意識流小說,這種寫作技巧曾在本土風靡過一段日子。意識流技巧對文學的最大貢獻,在於使人物的刻畫從外在的行為與現實的描述轉向內在心靈的挖掘。這種轉變不但賦予小說人物內在生命,而且也打破傳統上對時間的認識。

33 
/ 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