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出生於台北的黨若洪,1998年畢業自東海大學美術學系,2002年取得西班牙Salamanca大學藝術研究所的碩士學位,同年榮獲西班牙聖馬可獎(Premio San Marco)之首獎,2005年獲得高雄獎首獎,2008年獲第八屆廖繼春油畫創作獎,2016年獲臺北美術獎首獎。2018年受邀於台北關渡美術館舉辦個展「帽子.馬靴.條紋褲|旅行 三件」,2019年於台北市立美術館推出個展「老男.雜匯.小神仙」。黨若洪目前居住於台北。
對黨若洪而言,創作好比一個自我與對象「相生、相長」的歷程,如同一個靈魂和它的分身在尋找此時該座落的身體;畫板和顏料提供了犁耕的沃土,這一切在畫家的意識和日常儀式裡發生。雙眼時如老鷹般的犀利、有時卻又天真地像個孩童,他看著他的畫在他雙手下生長,透過工具的媒介,讓自身在情感回應和理性判斷之間相識,經歷神奇的綜合歷程,完成一齣偶然的邂逅。假如你有機會觸碰他的畫板——兩面光滑卻彷彿帶著呼吸氣孔的纖維板,你會知道它何以讓畫家的綿長線條和顫動筆觸呈現完美的樣貌。拖曳、迴旋、皴擦、刮抹,藝術家選擇的工具,就是他外出旅行的「家私」,在饑餓和飽滿的光景、狂喜和憂傷的霎那,承載旅人的心情。但是,觀者不能太急著領略似有若無的訊息,好似那是畫家旅行回來的報告;假如你不能在觀看與想像中與旅人同遊,你將所獲無幾。
—節錄自林平〈他去了哪裡? 黨若洪繪畫如「它」一般的自我觀看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