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齊行共生—漢娜.佩蒂強
3 February - 29 March 2019安卓藝術很榮幸於2019年2月23日至2019年3月29日推出菲裔藝術家漢娜.佩蒂強(Hanna Pettyjohn)個展「齊行共生Concurrencies」,呈現精采的畫像與雕塑作品。繼續 -
與自然對話 當代藝術展
24 February - 24 March 2018新春伊始,安卓藝術很開心舉辦「與自對話」當代藝術展,展出藝術家有瑪莉娜.克魯斯(Marina Cruz)、派翠西亞.伊斯塔柯(Patricia Eustaquio)、鍾江澤、李明則、林煒翔、大卷伸嗣(Shinji Ohmaki)、漢娜.佩蒂強(Hanna Pettyjohn)、石晉華、謝鴻均、黨若洪、鄔一名 、葉世強、余承堯。繼續 -
林中路 當代藝術展.下篇
23 April - 31 May 2016繼安卓藝術新空間首展「林中路當代藝術展.上篇」後,下篇集結了11位與安卓藝術密切合作的藝術家,他們分別來自中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及羅馬尼亞,包括維特.貝拉諾(Victor Balanon)、瑪莉娜.克魯斯(Marina Cruz)、派翠西亞.伊斯塔柯(Patricia Perez Eustaquio)、歐娜.凡卡絲(Oana Farcas)、安娜.瑪瑞亞.米庫(Ana Maria Micu)、大卷伸嗣(Shinji Ohmaki)、卡塔林.皮特里瑟(Cătălin Petrişor)、漢娜.佩蒂強(Hanna Pettyjohn)、鄔一名、于一蘭(Yee I-Lann)、于吉。繼續
-
時空之網—漢娜.佩蒂強個展
1 August - 5 September 2015身上流著菲律賓與美國的血液,佩蒂強1983年出生於菲律賓並成長於此,而在成年之後踏上父親的故鄉—美國德州。往復於太平洋兩端的旅程既是探索未知的遠行,亦是尋根的歸鄉之旅,這樣的生命經驗,使得佩蒂強在當代全球離散現象裡刻劃下她個人的足跡,而離鄉與返家,也成為其藝術創作的主旋律。 「時空之網」展覽中,藝術家以「出土」一辭加上不同的英文字母與數字命名作品,暗示著畫面中呈現的衣物作為一種遺跡被重新發掘、理解並加以表現,以提示那曾經發生的故事。而以各種不同質感的衣物作為畫中主角,延續了藝術家在2013年分別在菲律賓與台灣推出的三檔個展「捆綁」、「我們之間的玻璃(鬆綁)」與「豐饒之外」的創作脈絡,不同的是,人物從畫面中缺席了,過往強調的對比如光明與黑暗、潮濕與乾燥、寒冷與溫暖、裡與外等,在新作中已然退位。新作中的大幅油畫描繪了散落於泥土地上的各式衣物,透過精采的筆觸表情,布料、泥土與植物各自展現不同的顏色、肌理與質感,既構成對比鮮明的視覺圖像,似乎也暗喻了當代世界的多元交融。在另一系列小尺幅的畫作裡,佩蒂強進一步聚焦於衣物的局部,她將布料片段自原本的脈絡與環境中抽離,重置這些單獨元素於新的抽象環境,飄浮的布料周圍環繞著波浪般的空氣與褐色的泥土,有如處於一段充滿變動與未知的旅程。而這個被聚焦的片段也像是某種遺跡,提示了那缺席的整體與背後的故事。 生命中擁有兩個中心,佩蒂強說:「旅行讓我在這個世界中找到我的位置,促成自我發掘的旅程。我明白了我將永遠處於離鄉的狀態,且對我而言,家不只是單一的地方。」而關於最新個展,她說:「這是關於兩個地方之間的對話。當我在其中任何一地,我既是在家鄉也是離開的。」離散此一人類歷史中的古老現象或許總與寂寞、苦難、思念與哀傷脫不了關係,如今在佩蒂強的探索與挖掘之下,展現了離散主體所擁有的生產性與創造性,「時空之網」既是一場回視過去的考古,也是望向未來、導向未知的旅程。繼續 -
「 豐饒之外」漢娜.派蒂強個展
7 September - 6 October 2013夏末初秋之際,安卓藝術推出來自菲律賓的年輕藝術家,漢娜.派蒂強(Hanna Petyjohn,1983)的個展,作為我們今年第一檔推薦的東南亞藝術家展覽。派蒂強的創作從立體作品開始進而走入平面繪畫,她擅長以特殊的筆觸技法、獨樹一格的繪畫表情,為我們熟知的靜物、人物等傳統主題繪畫增添新意;看似平實又衝突的元素,道出藝術家菲美混血身分的感知,與不斷經歷的文化尋根之旅或身分認同議題。展覽從9月7日下午三點半開幕,至10月6日結束。 「豐饒之外」是漢娜.派蒂強今年度的第三場展覽,繼此年度「捆綁」(Bundle)與「我們之間的玻璃」(鬆綁) (The Glass Between Us) (Unbundle)後,展覽三部曲的最終章。假設「綑綁」中的作品是呈現一張張被溫暖的布料所纏繞的臉龐,以及周圍環繞的陳設和私人物品之餘,象徵著居於室內的安定;那在「我們之間的玻璃」一展中,那看似沾有霧氣的透明玻璃取代了大片的布料,則暴露出一種居於室外不安的感官。「豐饒之外」運用與先前相仿的臉部特寫及衣物布料構成的靜物畫面相互串聯,試圖融合前兩場展覽的強烈對比。畫中人物的眼神透露出自我省思的旁白,他們不只凝視著外在,更探索著內心,引領我們進入一個私密的空間,一種介於觀者和作品之間最直覺而私密的旅程與對話。 派蒂強的繪畫捕捉了每一種材質的顯著特色,並隨著栩栩如生的面部表情起伏變化。她使用單一而主要的色彩,像白色與生赭色。這些畫作對她而言就像拼貼,將不同的元素和材質揉合在同一畫面。派蒂強說:「我視每一個區塊為獨立的作品,必須以獨到的處理方式來展現獨特的質感。我覺得這是非常困難的,因為這樣是不允許自己陷入習以為常的狀態,或是落入一種不須思考的即興過程。……」派蒂強喜歡用不同的技法來表現極具變化的肌理層次,其雕塑背景的學習與養成,讓她在繪畫語言中創造出全新的視覺經驗,她經常自然地並列人物與物件,於平面上突顯出空間存在感的主客差異。仔細觀察不難發現,這種配置讓背景中熟悉的影像與畫中人物和當下環境的關係發生解構與重塑,這獨立存在又帶有相似脈絡圖紋的世界,呼應藝術家豐富的筆觸表現,以及視覺形式之外更複雜而細膩的心靈狀態。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