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變奏曲」當代藝術聯展
17 September - 22 October 2022安卓藝術將於今年秋天推出一場聚焦紙本與紙質媒材發展的當代藝術聯展「變奏曲」,展覽邀請到12位國內外藝術家參與,除了有畫廊長期代理的多位藝術家外,亦將呈現四位首度於安卓曝光的新晉藝術家,參展名單包括石晉華、史金淞、林銓居、李若玫、周楷倫、曾雍甯、傅饒、楊寓寧、劉文瑄、鍾江澤、謝鴻均、魯伊·米蓋爾·萊陶·費雷拉(Rui Miguel Leitão Ferreira)等人。展覽涵蓋繪畫、水墨、立體創作、觀念與行為藝術等不同形式與手法,記錄與表現了藝術中時間與空間的多重變奏。展覽訂於9月17日下午三點正式開幕,我們誠摯邀請您的蒞臨。 「變奏曲」借用音樂中的變奏曲式為題,由參展藝術家以紙的形式或媒材為系列發展,來對話與回應視覺藝術之變奏過程與多重面向。而透過12位參展藝術家的不同角度、手法與詮釋,我們可以從紙上作品的豐富表現中,見證此類創作媒材的藝術能量,希望改變收藏市場對於紙質作品長期積累的刻板印象。展覽亮點包含石晉華最新完成的作品《走筆#182 海一》與《走筆#182 海二》,藝術家結合水墨打底與色鉛筆的往返行走,在紙上層層交錯的線條來回中,刻下他在走筆行為中始終浪漫的情感翻騰,這面由藍、紅、灰交織的構圖與色彩,以高度表現性的線條凝結住時空,不僅給人有關水波、大地、土壤和山脊的視覺想像外,也將觀看的眾生帶入一片載浮載沉的大千世界。相對於石晉華以鉛筆在紙上行走作畫,劉文瑄的紙張塗畫《思緒的飛白》,以裁減過的紙為畫筆在空間裡素描出線條,並搭配紙上的染色與肌理,於層層捲動翻攪的紙張塑形與光影對話中,拼成水墨般流淌的筆觸與情感,在一方滿佈摺皺的空間裡不斷地來回溢流。 首次於畫廊曝光的四位藝術家:曾雍甯、楊寓寧、周楷倫和費雷拉,分別透過原子筆、水墨、鉛筆速寫、油畫等表現形式,創造作品的獨特魅力。長期耕耘原子筆畫作的曾雍甯,帶來一組氣勢磅礡的六聯作《嶢嶢 35》,以拼貼式構圖、幾何化造型、高彩度顏色的組合,將觀者帶入一座可供現代人瀏覽與穿梭的摩登都會叢林。楊寓寧的「水墨畫」,在構圖、筆觸、明暗色塊和立體關係上,都更明顯地趨近於油彩,而非我們熟悉的筆墨,她的「水墨畫」借用油畫技法翻轉出一種嶄新的視覺經驗,而近似寫生的描繪則改變了我們理解與看待水墨的方式。展覽最年輕的藝術家周楷倫,帶來一組小巧卻相當鮮活的速寫。出自里斯本的藝術家費雷拉,則呈現一系列以人物為主的精彩繪畫,這些畫作的空間與背景滿佈流暢與抽象化的筆刷和線條,主角多是體態精壯的青年,畫面結構與筆觸在抽象化與表現性的兩種特質裡不斷地對話與激盪,青春與活力的能量在他的作品有如一種本能的噴發。 長期生活在德國的藝術家傅饒,亦於「變奏曲」展覽中首次在台發表他的紙本繪畫。相對於傅饒油畫中鋪陳與發展的史詩般畫面與跨文化議題,這些水彩更接近真實生活的種種角落,它們鮮明的色調與流暢率性的筆觸,讓人在觀賞過程中進入一段視覺跳躍的旅程,在色彩與筆觸的遊走中發現人與景物的形象,於歷史和當下、真實與想像交織的情境中,貼近畫裡主角的心靈世界與其隱含的情感。《船歌》仿如孟克的色彩和強烈情緒,將一曲情感激昂的船歌在主角穿行於溪流與樹林之時,高亢的吟唱出來並且持續地盪向遠方...繼續 -
對照集:林銓居 2018-2020 寫生作品精選
22 August - 19 September 2020安卓藝術很開心於 2020 年 8 月 22 日至 9 月 19 日推出藝術家林銓居的最新寫生作品「對照集」,並於 8 月 15 日搶先邀約媒體與收藏家參與藝術沙龍,沙龍現場除了會有林銓居兩部寫生紀錄短片的首映外,藝術家也將分享他近年在台灣北海岸與東部、福建永春、義大利北部山區等地走訪寫生的心情、紀錄與成果。在後疫情時代下,我們希望透過寫生親炙大自然的原始能量,讓大家放緩生命的節奏與自然展開進一步的對話,並以藝術引領我們重返個人生命的初心。 寫生對林銓居來說,過程複雜而充滿變化性、挑戰性,每一件作品都像在創作一首「即興賦」。他曾說:「寫生的時候,我感到『直覺』像一隻鴿子一樣飛到高空中,技術退到很遠的地方,變得不再重要,或者說,技術根本來不及支援我的需求。而大自然同時又給我很多造型、質感、色彩上的訊息,這些訊息常常使我感到意外、使我讚美和驚嘆,古人說『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大概就是這種感覺。這個過程與結果就是:有時候如有神助,我畫了一張精彩好畫,有時候根本應付不過來,結果畫出一張傻畫來。」而這應該也是寫生最珍貴之處,它像最原始的人聲吟唱,沒法有太多的修飾,但是卻充滿著藝術家最原初的本真和最飽滿的力量。 林銓居的這些寫生風景,洋溢著山水遊歷的暢懷與抒情,又充滿筆墨行旅間的種種逸趣,他甚至嘗試在寫生完成後於現場以一種儀式般的姿態捧著畫作,用行為攝影的方式為風景和寫生、轉瞬即逝的時空與凝結在紙上的作品,繼續延展與留下另一段「對照」的生命。如林銓居所說:「一張風景畫裡不只承載了主題、現實的地點、藝術的形式,更重要的是它承載了我的成長背景、文化背景、我的性情、我的內心、我和時代的關係。它們是我的自畫像。」風景不僅勾勒出林銓居成長與生活的記憶,也隱含著他個人從地理環境到生理情感等方方面面的萬千聯繫。這些寫生無疑用最小的畫面,為藝術家的人生和創作留下了最深的印記…繼續 -
林中路 當代藝術展.上篇
12 March - 16 April 2016展覽名稱「林中路」取自德國思想家馬丁.海德格(Marth Heidegger, 1889 - 1976)後期代表著作之一《林中路》(Holzwege),亦援引美國詩人羅伯特.佛洛斯特(Robert Lee Frost, 1874 - 1963)著名的詩作《The Road Not Taken》,映照藝術創作這條既孤獨崎嶇又充滿未知可能性的生命路徑,需要開創的勇氣以及明晰的心靈,才能提煉路上風景而產生豐盈的果實,而藝術收藏與經營推廣何嘗不是如此。「林中路當代藝術展.上篇」展出11位出生於1950至1980年代的台灣藝術家,包括蘇旺伸、李明則、謝鴻均、林銓居、石晉華、黨若洪、陳曉朋、鍾舜文、劉文瑄、鍾江澤及林煒翔,作品跨越油畫、壓克力繪畫、裝置、紙雕、紙本繪畫、膠彩、版畫、相片等多樣形式與媒材,多數為新作,其中蘇旺伸、鍾舜文及林煒翔皆為首次與安卓合作。繼續 -
ReVision 安卓藝術五周年特展
16 May - 6 June 2015五周年特展—ReVision第一階段透過藝術顧問與典藏的角度,展出數組代表安卓藝術顧問與當代藝術收藏觀點的作品,展出藝術家包含東西方的知名與新興藝術家如石晉華、林銓居、周軼倫、秦琦、張恩利、謝鴻均、瑪莉娜.克魯斯(Marina CRUZ)、儂那.凱西亞(Nona GARCIA)、威廉.肯特理奇(William KENTRIDGE)、羅賓.羅德(Robin RHODE)、安利.沙拉(Anri SALA)及羅德爾.塔帕雅(Rodel TAPAYA)。 藝術經紀、收藏與創作同為藝術發展的重要環節,安卓藝術很榮幸地與多位品味獨到且見解深刻的收藏家建立密切的合作關係,在藝術收藏的道路上共同成長並不斷地蛻變。ReVision第一階段透過多組首次於台灣曝光的作品以呈現安卓於藝術顧問上的長期耕耘,其中,藝術家張恩利以純粹的繪畫性作品享譽全球藝壇,在強調議題性與符號性的中國當代藝術圈裡,顯得獨特且難得。此次展出的2011年作品《袋》,藝術家以靜謐、疏離卻精準且傳神的筆觸描繪一只靠牆懸掛的袋子,從一個平凡物件揭示了物與人的關係,袋子裡的內容物、曾經提著它的那個人、以及它目前所處的空間,在在喚起關於人與環境、以及真實生活的印記。 出生於阿爾巴尼亞的安利.沙拉(Anri SALA),是當代深受矚目的影像藝術家,他於2013年威尼斯雙年展法國館中舉辦的個展「Ravel-Ravel-unRavel」廣泛獲得好評與討論。此次展出的作品《31°-131》(2003)為安卓藝術於成立初期以敏銳的專業素養,在藝術家嶄露頭角之際即為藏家購藏的佳作之一。而南非當代藝術大家威廉.肯特理奇(William KENTRIDGE)張力十足的《牛羚》(Wildebeest)以及羅賓.羅德(Robin RHODE)的《花盆》(Pots),則標幟出安卓藝術透過專業與國際視野,協助藏家一步步建構其心目中卓越典藏之階段性成果。 在安卓的典藏品中,石晉華的《一千日》為歷時近三年後完成的首次亮相。藝術家依照《地藏菩薩本願經》所述的方法,每日持唸「南無地藏王菩薩」一千遍,如此持續一千日,並將每日驗血糖的血,點印於紙上,並在血點下方以鉛筆寫下該日持唸地藏王菩薩名號的次數。這件傑作傳達出藝術家對於「改變」的體悟:每天做一件相同的事,靠著專注、耐力與虔誠來改變自己與世界,且別無他法。極具爆發力的新生代藝術家周軼倫,在作品《十七個青少年肖像》中以一種接近生命本能的粗率手法展現當代的青春樣貌,藝術家透過極為個人化的詮釋,將青春的張揚與不安、人性的扭曲與衝突層層揭示,強烈而震撼人心。而瑪莉娜.克魯斯的大尺幅畫作《回憶之泉》,是藝術家2012年於安卓藝術推出她在台灣的首次個展「回憶之泉」之後有感而作。此作承載著濃厚的家族記憶與情感,同時映照了藝術家一段重要的創作歷程,對於安卓藝術而言更是別具意義。我們很榮幸藉著五周年特展的機會,首次呈現出這件作品。繼續 -
林銓居─五十
14 December 2013 - 19 January 20142013年進入尾聲,安卓藝術在歲末年終之際推出台灣藝術家林銓居的個展「五十」,展覽將橫跨年度,從本年12月14起至來年的1月19日結束,表達出藝術家在進入五十歲知天命的人生階段前,自身創作的重新梳理與呈現。展覽作品將以最新創作的行為攝影與紙本作品為主。 「中年,對於生命的興替、死亡的不可逆轉、光陰的流逝、空間與事物的無常深有體會,但與此同時,我也透過佛教的思維、密集的耕種與土地的接觸,感受到在這個無常多變的瞬間之中,飽含了奇蹟、美妙與無比莊嚴的真實世界。」—林銓居 承載著對於土地的情感,林銓居將其藝術家的創作身分深切地與農耕子弟的血脈結合。《河流》這件作品,是藝術家透過四個月的返鄉耕種,接續父親遺留下來的田地、重複父親一生所為的農活後,感受到一條不曾間斷的時光之河,作品中出現的碎磁片,是他在耕種與翻土的過程中意外的發現,而這些出土的「文物」,如同潛藏在底層的家族記憶與生命印記,貫穿了藝術家父親與他的內心連結。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認為一個人不可能踏入同一條河流兩次,但林銓居卻在耕種的過程中,感受到他與父親,這兩個不同世代的人,在不同時間裡所踏入的同一條河流。並從中開啓了一條永恆的軸心線,得以穿越時光和先人與來者的生命產生深層的連結。 另一個展出重點為藝術家近年山居生活的彩墨寫生與速寫,這些描繪北海岸風景與地貌的紙本作品,呈現恬然自得的氣質與樸實的美感。林銓居並非全然地隱世,他對於土地的情感與深刻的連結,是農家身分的基礎之上,走過現實生活一遭後,選擇重回的一種身體勵行。這些紙本作品上的山川、海流在反映自然之美的同時,也是藝術家寄情世界的延伸。 林銓居 (1963-)出生於金山萬里,中國文化大學美術系學士,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藝術史碩士結業文憑,美國Goddard College跨領域藝術碩士(MFA- Interdisciplinary Arts)。作品以繪畫為主,亦擴及裝置、行為、動畫等跨領域媒材。創作以外,日常以閱讀、旅行、聽琴、書法、寫作、耕種自娛。現居住與創作在新北市金山區。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