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nd Set Art Center
Skip to main content
  • Menu
  • 關於安卓
  • 最新消息
  • 藝術家
  • 展覽
  • 博覽會
  • 影片
  • 出版品
  • 聯繫我們
  • 繁體
  • EN
Menu
  • 繁體
  • EN

林煒翔 臺灣, 1983

  • 介紹
  • 作品
  • 傳記
  • 報導
  • 展覽
  • 出版品
  • Art Fairs
  • Previous artist Browse artists Next artist
  • 「流光」當代藝術聯展

    「流光」當代藝術聯展

    8 January - 23 February 2022
    在走過將近12年的歲月後,安卓藝術將於今年冬天從和平東路喬遷至大直內湖一帶的台北畫廊區,新址座落於文湖街20號1樓(太陽科技廣場),展覽空間亦從現有的120平米擴增至超過300平米。而透過此次的空間升級,我們將和旗下將近30位藝術家們一起攜手前進,展現我們挑戰更大舞台,追求嶄新旅程的企圖、視野與能力。新空間的開幕首展「流光」將於2022年1月8日登場,我們誠摯邀請您的蒞臨,和安卓藝術一起慶祝我們邁入安卓4.0的新開始。 「流光:當代藝術展」預計呈現21位藝術家的精彩作品,其中除了有安卓長期代理合作的藝術家外,亦將呈現多位首次於安卓藝術露臉的明星與新秀,展出藝術家包括賈藹力、于吉、傅饒、史金淞、鄔一名、石晉華、李明則、謝鴻均、楊世芝、黨若洪、林煒翔、楊立、李若玫、羅伯特・彼特班德(Robert BITTENBENDER)、布恩・卡路拜恩(Buen CALUBAYAN)、瑪莉娜・克魯斯(Marina CRUZ)、派翠西亞・伊斯塔柯(Patricia EUSTAQUIO)、儂那・凱西亞(Nona GARCIA)、安娜・瑪莉亞・米庫(Ana Maria MICU)、大卷伸嗣(Shinji OHMAKI)、瑞納斯・凡・德・維爾德(Rinus Van de Velde)等人。這些藝術家用繪畫、水墨、立體創作、裝置、觀念和行為藝術等各種不同的媒材與手法,表現出時間與空間的流動狀態,回應了此次的「流光」主題。 記得年輕時讀過馬奎斯(Gabriel García Márquez)的一部短篇小說《流光似水》(Light is Like Water),書中講述一對兄弟在房間玩耍父親送給他們的「遊艇」,在室內沒有水的狀態下他們打破了客廳一盞燈的燈泡,讓清涼如水的金色光線像水一般地洩流出來,並且開始在這光流之上行船…而故事最終這對兄弟所放出的光竟幾乎淹沒了這座城市。這個以流動之光創造出的時空意象,一直深深印在我的腦海,那種奇幻、浪漫、詩意和豐富的想像,對我而言即是藝術的核心。而對於流光的描述,在東方亦有深遠的傳統,蘇東坡在〈前赤壁賦〉中所提「桂棹兮蘭槳,擊空鳴兮斥流光」,同樣將船行之中的水波蕩漾、天上的月光和水面的映照倒影,描述地詩情畫意充滿想像。這是安卓藝術喬遷開幕展「流光」的主題源由,也是我們藉由21位參展藝術家作品中的流動與光,和觀者共同進行一場遨遊於真實、虛構、記憶、想像中的奇幻之旅。 展覽的多件作品聚焦於光的流變,其轉動與流變不僅顯現在時間的面相,也存在於空間的向度,大卷伸嗣的創作《重力與恩寵》透過轉動的光與影,引領我們進行一次全新的時空體驗與身體感受,讓我們在如同水波蕩漾的光影流洩中,感受生命的恩典與豐饒,以及人類世界的渺小。而同樣以光作為載體的還有謝鴻均的《記憶的皺褶IV》,如若大卷伸嗣的作品是一道不斷向外擴散的光暈,那謝鴻均的作品則是曖曖內含光的照向內心,用刻畫了日常故事的速寫稿件與過往的安卓歷史圖像,轉換重制再疊構出記憶與歷史交織的層次與紋理。這兩件作品成為安卓開幕的迎賓之作,將於展廳面向外界的透明空間裡持續地發光。 不單光影裝置呈現出似水流光,在展覽的多件繪畫中亦有對於光影與時空流轉的豐富詮釋,凱西亞2019年的繪畫《偶然的地景》,透過一種當代意識與東方哲思兼具的表現手法,以油畫創造出一面既對應克里斯托(Christo & Jeanna-Claude)捆包風格的地景,又含蓄表達出風景構成中的時間流動,觀念與手法皆有令人折服的新意。同樣長期在當代意識與東方美學裡鑽研的楊世芝和鄔一名,分別透過西方拼貼手法重構東方線性美學,或藉由影像式的構圖與墨色多層渲染烘托,革新了水墨語言與東方美學的傳統。而傅饒混融德國浪漫主義和表現主義風格的油畫《綠洲》(BAR),儘管以西方繪畫媒材為基底,但他自幼在中國積累的書畫養分,以及久居東德長年關注的跨文化議題,都讓傅饒的繪畫從另一個角度回應了當代與東方的混血狀態。而于吉融會西方雕刻的殘軀身體(torso)和東方佛像傳統的《石肉》,則以非典型的媒材與技法,翻新了當代語彙和東方精神兼具的新雕塑。 環繞展間的幾件大畫和立體裝置,亦以豐富的流動狀態帶給我們對於流光的不同想像。賈藹力的繪畫裝置《杜伊諾哀歌》(Duino Elegies),藉由水的液態、固態到氣態的變化,對應共產國度熟悉的列寧圖像,在水氣的流變中訴說一番為理想革命的浪漫情懷。而同樣的激情在菲律賓藝術家布恩・卡路拜恩拆解書籍元素後重組的裝置《激情與革命》中亦顯現出來,卡路拜恩將《激情與革命》一書的文字編織成吊床,結合轉譯、勞動表現與療癒的過程,用「革命」、「去殖民化」、「光明或覺悟」等關鍵字出發,匯集成一件充滿表演性、雕塑感以及觀念的創作,並於其中讓我們學習接納烏托邦主義下的歷史失敗與被殖民的過往,重思我們自身的定位與處境……而石晉華的《走筆#171》(Pen Walking#171),用閃爍波光瀲灩的水平線條構築一面海洋般的意象,與比利時藝術家瑞納斯・凡・德・維爾德用素描刻畫抽象表現主義畫家瓊・米契爾(Joan Mitchell)充滿動態的作畫現場《法律第127條:「如果任何人『把矛頭指向』一個姐妹」》,再到台灣年輕女性藝術家李若玫的作品《剩餘的風景–根》(Landscape Remain- Root) ,共同串接出展場裡圍繞線性美學發展的多重對話,並將我們從線條的流轉中進一步地引入空間與光影的迴旋裡。
    繼續
  • 聽風的歌:林煒翔

    聽風的歌:林煒翔

    26 December 2020 - 5 February 2021
    安卓藝術推出藝術家林煒翔於畫廊空間呈現的第二次個展「聽風的歌」,展出藝術家移居竹東之後近兩年的全新創作。展覽將於2020年12月26日至2021年2月5日舉行,並於12月26日星期六下午3點舉行開幕酒會,開幕座談將於當天下午4點到5點30分舉行,由亞洲藝術新聞雜誌總編輯鄭乃銘與藝術家林煒翔、安卓藝術總監李政勇進行對談,我們誠摯邀請您的蒞臨。 長年著迷於描繪風景的林煒翔,其作品經常以淡薄的油彩繪染出一片藝術家與觀者可同遊的山林景緻,並於陣陣微風和氣息的靈動中,一筆一筆地營造出那飽含呼吸律動的靜謐世界與純粹之境。對林煒翔而言,山林風景既為他寄望的身心倘佯之處,也是他藝術追尋中的心靈原鄉;這些徐徐微風、霧氣瀰漫的人間淨地,一部分映照他過往長年旅居的觀音山景,另一部分則顯現他的身心在風景裡行進與漫遊的想像與感受。而透過這些層層染繪的景緻與身心感受的轉化,林煒翔的新作為我們譜出了一場匯聚輕柔、飄逸、空靈和孤寂的「風之歌」。 「聽風的歌」一展中,林煒翔將呈現兩幅新近完成的三聯大作《煙波》和《雲起》,他在近乎五米的《煙波》中,融入日月潭的山林湖景構圖,並藉著風動與煙霧的幻化將畫面原先的具象風景轉化融會成抽象的筆觸與色彩,光影與氣息在山林、湖水、煙霧、微風的吹動間自由地流轉來去。而除了過往作品一貫表達的林煒翔式風景,此次個展藝術家也將呈現他近年的一些全新嘗試:《心景(六)》去除了色彩的烘托,以水墨般的黑白色調和山水畫的皴擦手法,輔以素描般的筆觸,傳達出另一種關於風景的觀察與情感表現,其畫面散發的單純氣息讓人想起19世紀日耳曼藝術家曼采爾(Adolph Menzel, 1815-1905)的素描裡那種明快節奏的魅力。而展覽中最小的木板油畫《荒原》,亦凸顯出藝術家創作裡的另一種儀式性行為與抽象化面向,這畫中突起的油彩肌理與厚度,積累的是林煒翔在繪畫過程中經年累月的勞動與情感,終至化成一面由時間與記憶交疊出的美麗荒原。
    繼續
  • 未完的鄉愁-林煒翔

    未完的鄉愁-林煒翔

    8 September - 13 October 2018
    長年生活於山林之間,以油彩鋪陳出可供心靈徜徉的山林之境,是林煒翔一貫的堅持。稱之為風景也好,類比為山水亦佳,林煒翔的繪畫以無數層輕薄色彩的罩染、堆疊與鋪陳,一筆一筆開展出飽含呼吸律動,雋永而靜謐的純粹之境。對林煒翔而言,鄉愁並非對於此生故鄉的眷戀,而是關於心靈原鄉的追尋。那是藝術家未曾到過、無從證明其存在的地方,他說:「十幾年來,我的繪畫主題從來就只有一個,就是追尋心靈的原鄉。」
    繼續
  • 林中路 當代藝術展.上篇

    林中路 當代藝術展.上篇

    12 March - 16 April 2016
    展覽名稱「林中路」取自德國思想家馬丁.海德格(Marth Heidegger, 1889 - 1976)後期代表著作之一《林中路》(Holzwege),亦援引美國詩人羅伯特.佛洛斯特(Robert Lee Frost, 1874 - 1963)著名的詩作《The Road Not Taken》,映照藝術創作這條既孤獨崎嶇又充滿未知可能性的生命路徑,需要開創的勇氣以及明晰的心靈,才能提煉路上風景而產生豐盈的果實,而藝術收藏與經營推廣何嘗不是如此。「林中路當代藝術展.上篇」將展出11位出生於1950至1980年代的台灣藝術家,包括蘇旺伸、李明則、謝鴻均、林銓居、石晉華、黨若洪、陳曉朋、鍾舜文、劉文瑄、鍾江澤及林煒翔,作品跨越油畫、壓克力繪畫、裝置、紙雕、紙本繪畫、膠彩、版畫、相片等多樣形式與媒材,多數為新作,其中蘇旺伸、鍾舜文及林煒翔皆為首次與安卓合作。
    繼續
Manage cookies
Copyright © 2021 Mind Set Art Center
網頁支持 Artlogic

This website uses cookies
This site uses cookies to help make it more useful to you. Please contact us to find out more about our Cookie Policy.

Manage cookies
Accept

Cookie preferences

Check the boxes for the cookie categories you allow our site to use

Cookie options
Required for the website to function and cannot be disabled.
Improve your experience on the website by storing choices you make about how it should function.
Allow us to collect anonymous usage data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xperience on our website.
Allow us to identify our visitors so that we can offer personalised, targeted marketing.
Save preferen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