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夏天,台灣當代藝術界失去一位重要的觀念行為藝術家石晉華。為追念這位與安卓藝術合作長達15年的老友,畫廊將十五週年展覽獻給他,並在8月16日舉辦開幕座談會,邀請長年與他合作的策展人陳宏星與收藏家陳泊文醫師,分享他們心中那位「純粹天真、執著創作」的石晉華。
本次展覽匯聚畫廊在不同時期推薦的石晉華代表作,其中更有多件私人收藏超過十年、首度公開亮相的《走筆》系列。展品除了最為人熟知的《走筆》與《走鉛筆的人》,也將呈現融合「行走」與「測量」概念的《今日藝術》與《一千日》,以及藝術家後期投入創作的油畫系列,完整回顧他精彩而深刻的藝術生涯。

石晉華的創作,始於他17歲被診斷出幼年型糖尿病的經歷。每日驗血、記錄、注射胰島素等原本只是為延續生命的「測量」行為,在他系統學習觀念藝術後,轉化為探索存在意義的藝術形式。在作品《胰島日月記》中,他連續一個月將每日所需的胰島素劑量與鉛筆筆觸混合,在紙上留下充滿韻律感的線條,將個人病痛昇華為獨特的生命刻度。
他的代表作《一千日》,更將佛教信仰與測量行為交融。石晉華每日持念佛號千遍,並用驗血糖的血滴與鉛筆記錄,以三年多的時間,將精神上的專注具象化。每一個血點,都是他對內在探索的儀式性呈現,也是他心中「永不放棄,直到圓滿」的菩提心苗。
《一千日》。(圖/安卓藝術)
石晉華的「走筆」系列始於1994年,源於他發現一枝老筆即將走到生命盡頭的感悟。他將其視為「行走」的概念,並在《走鉛筆的人》這件集大成的作品中達到極致。石晉華耗時近二十年,在一座寬逾9米的木板牆上,一邊行走運筆,一邊持誦經文。潔白的牆面被層層疊疊的鉛筆線條覆蓋,變得如墨般漆黑,象徵將過往的業力轉化為有形的筆跡。
對他而言,每一次的「走筆」都是一場生理與心理的修行,走的是筆,也是身與心。他用盡每一枝鉛筆,將身體的痕跡與精神的專注留在牆上,最終在筆與線的行走間,達成心靈的救贖與轉化。
石晉華對於死亡的凝視與生命無常的思考,在他的藝術創作中從未間斷,透過藝術回應死亡的課題。對於人生的無常,他在漫長的創作、思考與佛法修行中形成自己的感悟。
石晉華說:「如果一枝筆,可以是一個人的一生。那麼在漫長的生死輪回中,我重複走出的是什麼樣的人生線條?不就是不斷地生、老、病、死嗎?……而你的沉默,就是筆。」
《走鉛筆的人》過程影像。(圖/安卓藝術)